【1】二十届四中全会10月在北京召开 中共中央政治局2025年7月30日召开会议,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3周岁前每年国家补贴3600元 2025年7月28日,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公布。从2025年1月1日起,无论一孩、二孩、三孩,每年均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预计每年惠及2000多万个婴幼儿家庭。 详情»
【3】新时代人民军队军旗体系 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签署命令,发布军事航天部队、网络空间部队、信息支援部队、联勤保障部队军旗旗面式样。兵种军旗自2025年8月1日启用。这标志着我军构建起八一军旗和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军旗,军事航天部队、网络空间部队、信息支援部队、联勤保障部队军旗组成的新时代人民军队军旗体系。 详情»
【4】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 经党中央批准,海南自贸港封关定于2025年12月18日正式启动。海南岛全岛将建成一个海关监管特殊区域,“零关税”商品范围届时扩至约6600个税目,约占全部商品税目的74%。封关不是封岛,而是进一步扩大开放,封关后海南与国际的联系将更加便捷,到海南出差旅游等不需额外办理证件。 详情»
7月27日,国内首艘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未来”号顺利抵达江苏省连云港港集装箱码头。\n 新华社发(王春摄)
【5】租房新规来了 2025年7月21日,备受瞩目的《住房租赁条例》正式发布,将于9月15日起施行。这部酝酿5年的法规,不仅在规范市场行为、保障各方权益、盘活存量资源、培育经营主体等方面构建了清晰的制度框架,更是直指住房租赁市场长期存在的安全隐患、权益纠纷与经营乱象。 详情»
【6】世运会首次火炬传递 2025年7月26日上午,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火炬传递活动在四川三星堆博物馆启动,这是世运会历史上首次举行火炬传递。
【1】中欧领导人会晤 2025年7月24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举行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的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习近平就中欧关系未来发展提出三点主张:坚持相互尊重,巩固伙伴关系定位;坚持开放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摩擦;践行多边主义,维护国际规则秩序。
【2】中美经贸瑞典会谈 2025年7月28日至29日,中美经贸会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根据会谈共识,双方将继续推动已暂停的美方对等关税24%部分以及中方反制措施如期展期90天。
【3】特朗普新“对等关税” 美国白宫2025年7月31日晚发布公告说,美国总统特朗普当天签署行政令,调整对69个贸易伙伴征收的所谓“对等关税”税率,具体税率从10%至41%不等。新的关税税率基本将在行政令发布7天后开始实施。其中,适用15%税率的国家或地区有40个,适用19%或20%税率的国家或地区有10个。
2025年7月28日,在马来西亚布特拉加亚,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中)见证柬埔寨首相洪玛奈(左)和泰国代理总理普坦(右)握手。 新华社
【4】泰柬两国握手言和 2025年7月28日,在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主持下,柬埔寨和泰国进行谈判并同意从当日24时起“立刻且无条件”停火,结束两国持续数日的边境冲突。7月30日上午,中柬泰三方非正式会晤在上海举行。柬、泰双方向中方重申,将遵守停火共识,赞赏中国迄今为平息事态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详情»
【5】俄乌第三轮直接谈判 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代表团2025年7月23日晚在土耳其城市伊斯坦布尔举行第三轮直接谈判,谈判持续约1小时,双方同意继续交换被俘人员。俄方在谈判结束后说,两国首脑会面的时机并不成熟。
【6】石破茂陷执政危机 在2025年7月20日举行的第27届日本参议院选举中,由自民党和公明党组成的执政联盟遭遇惨败,未能跨过赢得至少50席的“胜负线”。日本首相石破茂7月28日重申留任意向,称这样做是为避免出现政治真空。 详情»
【7】堪察加半岛强震 2025年7月30日,俄罗斯堪察加半岛附近阿瓦恰湾发生8.7级地震,这是1952年以来该地区发生的最强地震。
2025年7月25日,人们在俄罗斯阿穆尔州滕达市悼念客机失事遇难者。一架由俄罗斯安加拉航空公司运营的安-24客机24日在阿穆尔州滕达市郊坠毁,机上43名乘客和6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新华社发(俄罗斯滕达市政府新闻处供图)
【1】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拟在沪设总部 2025年7月26日,中国政府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初步考虑总部设在上海。
【2】上海经济展现韧性 2025年上半年,上海GDP同比增长5.1%,达26222.15亿元,增速与一季度持平,高于上海全年GDP增速5%的发展目标。其中,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6%,达3637.29亿元,占上海GDP近七分之一。 详情»
据上海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进出口总值达8.16万亿元,同比增长5.4%,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37.4%。其中,上海市实现外贸进出口2.15万亿元,同比增长2.4%。
【3】崇明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 2025年7月24日,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开幕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中国上海崇明、云南大理、福建福州、浙江杭州、江西九江、西藏拉萨、江苏苏州、浙江温州、湖南岳阳9地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至此,中国“国际湿地城市”总数达22个,继续居全球第一。
【4】长三角同步立法打造创新策源地 由沪苏浙皖通过协同立法形成的《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施行,为长三角协同创新提供法治保障。
“投资于人”,怎样惠及全社会?
眼下,很多地方都提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保障生育养育”“优化医疗服务”等,并出台了提振消费政策。中办、国办印发意见强调“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并提出了“有效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等10项举措。
这些举措,都指向同一个理念:“投资于人”。
今年,这一表述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引发了广泛关注。事实上,“投资于人”的理念不仅由来已久,而且一脉相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培训职业技能等直接“投资于人”的举措,也是一以贯之。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70%以上用于民生。
越是经过实践检验,越能看清一项政策多元、长久的价值——
“投资于人”,助力改善民生、赋能个体。
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如何消除后顾之忧,让大家腾出闲和钱,充分地发展自我、参与消费、乐享生活?“投资于人”正是管用的实招。
从今年起,全国将连续3年每年补贴职业技能培训千万人次以上;今年,安排中央对地方学生资助补助经费超800亿元;各地加力实施旧房改造和城市更新、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出台育儿补贴政策……“投资于人”的一系列举措,赋能亿万个体的职业技能与消费潜能,既“直给”人们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激发出更高层次的美好生活需要。
“投资于人”,助力提振消费、发展经济。
促进居民增收减负,能够释放可观的消费潜能。要将潜能转化为实效、真正拉动经济,还需“投资于人”更直接地作用于消费环节。今年安排3000亿元资金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去年以来至今年上半年,以旧换新带动销售额2.9万亿元,约4亿人次享受补贴优惠。多部门组织开展2025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通过车型扩容、服务下沉、政策协同,深挖乡村地区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激活并满足更多消费者的购车需求。各地纷纷将资金资源投入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赛事经济等领域,繁荣消费市场,助力地区发展。
“投资于人”,助力涵养人才、布局未来。
“人”,既代表居民、消费者,也代表人力、人才。投入资金资源、做好人才培养、提高人口素质,不仅有助于个人进步,也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积蓄人力资源、推动创新发展,从而阔步迈向未来。
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投资于人”的顶层设计,从生活改善、个人成长、国力提升等方向协同发力,为你我他带来利好和机遇。随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投资于人”将不断丰富内涵、拓展外延,持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原载于《人民日报》2025年07月27日第1版)
51配资-上海配资网-配资在线炒股-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