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来揭阳榕城旅行,漫步在榕城的街头巷尾,感受着这座“小众”旅游城市独特历史文化韵味。不经意间发现,榕城与普宁之间的距离近在咫尺,地图上不过短短十多公里的路程,还有公交车互通往来。又打听说普宁的德安里古民居极具特色,充满历史韵味,十分有意思。游玩完揭阳榕城后,我便怀着满心期待,踏上了前往普宁的旅程。
在普宁停留的日子里,我发现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现在普宁地处潮汕地区,行政上是揭阳下辖县级市,人口总量大且出生率高,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县级行政区域。在潮汕地区,有三个地级市——汕头、揭阳和潮州,这三个地方下辖着不少区县。但在这些区县中,普宁市有点“与众不同”。要是问一个普宁人是哪里人,十有八九他会说自己是潮汕人或者普宁人,很少会说自己是揭阳人。这种地域称呼上的差异,其实在其他地方也有类似情况,比如顺德人更愿意称自己是顺德人,而不是佛山人;番禺老一辈人也习惯说自己是番禺人,而不是广州人。那为啥普宁人不太愿意把自己和揭阳“划等号”呢?乘着这次在普宁,我发现背后的故事可不少。
在1992年前,是属于县,归属汕头管理,1992年后,开始对地区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原本属于汕头地区的一些地方,要分出来成立新的地级市。其中潮州历史悠久,名气很大,单独成立地级市,大家都觉得理所应当;汕头近代就开埠通商了,还是经济特区,成立地级市也没什么争议。但剩下的几个县该怎么划分,就成了难题,尤其是揭阳和普宁,争得那叫一个厉害:当时,揭阳和普宁都想成为新成立的地级市,最后,揭阳成功了,普宁只能成为揭阳市下面的一个县级市。普宁没争过揭阳,只能接受现实。不过,普宁的实力确实很强,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它的经济就跻身全国百强县,所以被定为县级市。
从历史角度看,普宁人心里其实更习惯以前的汕头地区划分。在被划到揭阳之前,普宁和汕头的联系更紧密,很多老一辈普宁人对汕头地区的认同感更强。突然被划到揭阳,就好像“换了个家”,一时半会儿很难适应,心里还是觉得以前的划分更亲切。
再说说经济方面,这也是普宁人不太认同揭阳的一个重要原因。普宁的经济一直很厉害,GDP常年在潮汕各个区县中排名第一。当地的服装产业特别发达,全国很多地方都能买到普宁生产的衣服;中药产业也很有名,有大型的中药材市场,全国各地的药材都在这里交易。靠着这两大支柱产业,普宁的商贸活动特别活跃,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相比之下,揭阳市其他几个区县的经济就没这么亮眼了。
所以,就有一种说法:揭阳市把普宁的税收统筹规划拿去建设揭阳城区。大家觉得,普宁辛辛苦苦赚的钱,却被拿去给别人“做嫁衣”,自己的城市建设却因为缺钱跟不上。这就好比一个家庭里,有个能干的孩子赚了很多钱,却都被家里拿去补贴其他兄弟姐妹,自己反而过得不那么好,心里肯定会有怨言……后来,普宁的财政由省里直接管辖,情况才慢慢好转,城市建设也有了起色,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经济发展得更快了。
除了历史和经济原因,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例如,普宁和揭阳在文化习俗、语言口音上,虽然大体相似,但也存在一些差别。即使我这个外地游客,其实也能感觉普宁与揭阳的种种小差异,在当地人眼里就成了区分彼此的标志,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宁人对揭阳的认同感。
其实,这种地域认同的问题,在很多地方都存在。它反映了一个地方的历史变迁、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心理变化。对于普宁和揭阳来说,不管称呼上有什么不同,大家都同属潮汕地区,有着共同的文化和历史渊源。只有携手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让整个潮汕地区发展得更好,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毕竟,“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与其纠结称呼,不如一起努力,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51配资-上海配资网-配资在线炒股-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