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陇山以西、渭水河畔的古郡陇西是华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李氏的发祥地。“陇西”是中华民族李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陇西”一词最早出现在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72年),这一年秦昭王设置了陇西郡。自古这里是丝绸之路通往西宁、兰州两地的枢纽,也就是连接唐蕃古道和丝绸之路中南两线的所在地。
陇西是李氏文化的发祥地,是世界李氏的“郡望”。境内有“陇西堂”、“李家龙宫”、“李贺墓”等李氏文化遗址遗迹。陇西李氏文化兴起于周秦,显于大汉,而盛于大唐。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陇西李氏的发展既有辉煌也充满了曲折不平;到唐朝李姓成为国姓,“陇西”成为皇姓的郡望,使得陇西李氏的发展达到了辉煌时期;陇西李氏文化的特色主要有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李姓帝王,百姓之最;名人辈出,成就斐然;宗族兴旺,家谱繁多;天下李氏,根在“陇西”。
李家龙宫是天下李氏族人祭祀先祖的李氏大宗祠,是研究陇西李氏文化遗址遗迹的重要载体和标志性建筑之一,是陇西唯——处保存下来的古建筑群。该建筑群始建于唐初,因唐太宗李世民御笔钦书“李家龙宫”而闻名海内外。唐建李家龙宫坐北朝南,东西长600米,南北宽440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唐末遭毁,宋、元时期修复了部分建筑,亦因战火遭毁。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时任陇西知县的山东临邑人李汝相倡导筹资重建,由于大唐盛世已衰,只在原李家龙宫的旧址北面恢复了龙宫部分建筑——亦称“北极宫”。明建李家龙宫总体建筑布局是“前五楼”、“后五山”和“中部祭祀区”。前部建有戏台和五座楼及大小殿阁建筑群,院中苍松翠柏,肃穆幽静,谓之“前五楼”。中部建有主祭堂建筑群,殿中供奉道教始祖李耳、纯阳真人李琼(吕洞宾)、陇西房始祖李崇等李氏先祖塑像。后部为后花园,有五座人工堆成的假山,分别名曰普贤崖、文殊岭、白衣岩、接引山、太乙峰,此谓之“后五山”。外围建筑有北天第一门(俗称头天门)、北天第二门、北天第三门。清顺治五年毁于兵灾,东主殿、凌霄殿、北天第二门、北天第三门等10多座建筑,康熙三十七年吕培高任知县时,他撰写的“仰弥高”竖匾额悬挂在“北天第一门”上,同治五年陇西城陷,李家龙宫再遭劫难。清末及民国初年又陆续增建维修一新,规模虽远不如前,却也山水相依,楼殿参差,别有天地。解放后龙宫绝大多数殿宇楼阁均遭人为拆除,三座假山夷为平地,改为学校得以保存至今。1985年陇西县人民政府宣布李家龙宫、北天第一门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顾鸿飞 张爱平 整理)
[责任编辑:梁纪委]
发布于:陕西省51配资-上海配资网-配资在线炒股-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